風靡臺灣、南洋的清水祖師信仰,即發源于此。其余安溪鄉土神靈,亦頗受重視。安溪縣的烏龍茶制作技藝(鐵觀音制作技藝)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湖頭米粉亦有名。
茶文化鐵觀音
安溪產茶始于1725。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,安溪縣的烏龍茶制作技藝(鐵觀音制作技藝)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,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,茶葉在藍田,劍斗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,樹冠達3.2米,據專家考證,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。安溪茶葉通過“海上絲綢之路”走向世界,暢銷海外。
臺灣烏龍茶由安溪傳入,隨著烏龍茶傳入臺灣,安溪的茶俗也傳入臺灣。以茶王賽、茶文化交流會等民間習俗加強與臺灣同胞的交流往來,如今已成為安臺加深聯系和鄉情的重要方式。
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
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項目總投資超過2億元,規劃建設媽祖文化紀念館、植物園、櫻花林等主輔工程。安溪與臺灣語言文化習俗相同,臺灣茶葉與安溪鐵觀音同根同源、一脈相承,兩岸有著深厚的茶緣,由茶緣演繹出來的茶文化,推動兩岸鄉親的交流與合作。此外,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的建設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,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。
民俗文化
安溪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,除安溪高甲戲外,還有木偶戲、南音、茶歌對唱、鼓吹音樂、民間舞蹈、水車閣、舞獅舞龍、彩燈、裝閣、說書、燈猜等。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盛行。在臺灣地區,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廟達400多座,供奉清水祖師寺廟達200多座,不少的宗祠、民居、地名與安溪本土一樣,成為溝通鄉情、聯絡鄉誼的橋梁和紐帶,成為數百萬臺胞心靈的棲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征。
“十里詩廊”
安溪縣城,諸峰玉峙,一水環回,有“龍鳳名區”的美譽。流經縣城的晉江支流湖頭溪與龍潭溪,在縣城的西部兩水合一,呈“S”形自西而東奔流,人們形象地取名“大龍湖”。大龍湖形成后,安溪在規劃建設兩岸防洪堤時,別出心裁地在兩岸花崗巖護欄上,精選、鐫刻了先秦以來7000多首古詩詞,形成中國獨一無二的“十里詩廊”景觀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