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季傳染病高發,這份防護指南請收好!
步入秋冬季節,在享受涼爽天氣的同時,在此提醒您,秋冬季是流感、新冠、諾如病毒感染、水痘、手足口病等多種傳染病的高發季節,為保障您和家人的健康,讓我們一起學習秋冬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,共同筑牢健康防線。
(一)流感。
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具有潛伏期短(一般1~3天)、傳染性強、傳播速度快的特點。
傳播途徑:以呼吸道飛沫傳播為主,也可通過接觸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傳播。
典型癥狀:急性起病,多出現高熱(部分達39-40℃),伴畏寒、寒戰、頭痛、肌肉關節酸痛、極度乏力、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;可伴有咽痛、咳嗽、鼻塞、流涕等局部癥狀,部分患者出現結膜充血或嘔吐、腹瀉。
(二)新冠病毒感染。
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人群普遍易感,秋冬季因室內活動增加、人員聚集等因素,傳播風險顯著上升。
傳播途徑:以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為主,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可通過氣溶膠傳播,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造成感染。
典型癥狀:常見癥狀包括發熱、干咳、乏力、咽痛、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、鼻塞、流涕、腹瀉等,多數患者癥狀輕微或無癥狀。
(三)諾如病毒性胃腸炎。
由諾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腸炎,秋冬季為高發季,人群普遍易感,兒童尤為多見,易在學校、托幼機構等人員密集場所暴發。
由諾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腸炎,秋冬季為高發季,人群普遍易感,兒童尤為多見,易在學校、托幼機構等人員密集場所暴發。
傳播途徑:主要通過糞-口途徑傳播,如攝入污染的食物/水、接觸患者排泄物/嘔吐物、觸碰被污染的手或物品等。
典型癥狀:以腹痛、腹瀉、惡心、嘔吐為核心癥狀,大便多為黃色稀水樣便,可伴隨低熱、頭痛、乏力、食欲減退,兒童以嘔吐為主,成人則腹瀉更為常見。
(四)手足口病。
由腸道病毒(以柯薩奇病毒A組16型、腸道病毒71型為主)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多發于10歲以下兒童。
傳播途徑:主要經糞-口途徑傳播,其次是呼吸道飛沫傳播;接觸患者糞便、皰疹液、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手、玩具、餐具、奶瓶等物品也可感染。
典型癥狀:多數患者癥狀輕微,以發熱和手、足、口等部位皮膚黏膜的皮疹、皰疹、潰瘍為特征(手足部皮疹掌背面均有),易在集體場所發生聚集性感染。
(五)水痘。
由水痘-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,冬春兩季多發,傳染性極強,人群普遍易感,兒童為主要發病人群。
傳播途徑: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,也可經被污染的用具傳播。
典型癥狀:初期類似感冒,表現為發熱、頭痛、咽痛、乏力;隨后皮膚和黏膜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、皰疹、結痂疹,皮疹呈向心性分布(軀干、頭部多,面部、四肢少)。
掌握核心防護措施,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。預防勝于治療,將以下防護措施融入日常生活,能有效阻斷病原體傳播。
(一)接種疫苗,構建免疫屏障:接種流感疫苗、新冠疫苗、水痘疫苗、手足口病等相應疫苗,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手段,建議老年人、兒童、有基礎性疾病等高危人群按照免疫程序適時接種。
(二)注重個人防護,切斷傳播途徑:勤洗手,用流動水+肥皂/洗手液徹底清洗,時長不少于20秒,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(如打噴嚏)立即洗手;前往醫療機構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、進入人員密集或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或自身出現呼吸道癥狀時,規范佩戴口罩;避免與他人共用水杯、餐具、毛巾、牙刷等個人物品,養成獨立衛生習慣。
(三)勤通風,營造健康環境:家庭、辦公室、教室等室內場所,應每日開窗通風2-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鐘,保持空氣清新。
(四)增強自身免疫力:保持均衡飲食、充足睡眠、適度運動和積極心態,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,從根本上提升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。
(五)做好健康監測,及時規范就醫:密切關注自身及家人健康狀況,尤其關注老人與兒童,一旦出現癥狀及早就醫,避免帶病上學、上班,并遵醫囑治療。
來源:泉州市衛健委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

閩公網安備 35052402000177號

